導語

典型的急性闌尾炎首先引起患者上腹痛,常使人誤認為是胃炎,在幾小時後疼痛逐漸轉移到右下腹,有時伴有惡心、嘔吐、腹脹、發熱等等表現。這時候就需要助手術。殊不知,術後的感染容易引起一些病癥,關節炎就是其中的一種。

   

  臨床資料:患者男,26歲。因發熱伴腹痛和關節腫痛1個月收住我院風濕科。患者既往體健。1個月前無誘因出現發熱,測體溫38℃。數小時後出現上腹部陣發性絞痛,後轉移至右下腹。在當地醫院就診,化驗血白細胞計數(WBC)12.3X109/L,中性比例(N)0.84,血沉 98mm/h。按急性闌尾炎行闌尾切除術,并給以頭孢哌酮鈉抗感染治療。術後腹痛緩解,發熱依舊, 6h後出現右踝關節持續腫痛和活動受限,1周後波及右膝關節,取右膝關節液檢查,WBC 24X109/L,N 0.90,涂片未見抗酸桿菌,復查血沉114mm/h,C-反應蛋白11.2mg/dl。診斷急性化膿性關節炎。行右膝關節切開引流,繼續上述抗感染治療,關節紅腫輕微改善,體溫仍波動在37.5-38℃之間。術後1周化驗回報關節液培養未見細菌生長。繼續抗感染治療,至術後3周仍有持續發熱和右踝、膝關節腫痛。為進一步診治收住我院。 追問病史,患者病初即有腰痛,右膝關節引流術後第4d出現外生殖器潰瘍、紅腫和右胸鎖關節腫痛。查體:體溫37.8℃。龜頭處可見多發漩渦狀潰瘍,周圍黏膜輕度紅腫。右膝和踝關節腫,有壓痛。診斷:反應性關節炎。給予雙氯氛酸鈉和柳氮磺吡啶口服,并先後行右踝、膝關節腔注射復方倍他米松治療。次日患者體溫正常,1周內各關節腫痛明顯減輕,活動自如。

  討論:患者突出表現為持續發熱和右下腹痛,行闌尾切除術後出現下肢關節炎,先後累及右踝、膝關節。化驗血WBC和血沉、C-反應蛋白增高。考慮感染本無可厚非,但是近一周的足量和足療程廣譜抗菌藥物治療無效,感染的可能性則大大減少。應該重新審視診斷。首先,因為闌尾炎也為腸道感染的一種,應該考慮到反應性關節炎的可能性。其次,患者的膝關節液檢查支持炎性關節炎,而非感染性關節炎(WBC>100 X109/L,細菌培養陽性)。最後病程中出現的胸鎖關節炎和漩渦狀龜頭潰瘍則進一步驗證了反應性關節炎的診斷。

  經驗教訓:對于青年人的急性關節炎,尤其有腸道或泌尿系感染誘因,而感染又不能完全解釋病情時應考慮到反應性關節炎的可能性。

  提醒:反應性關節炎是指關節外感染引起關節的無菌性、炎癥性疾病。腸道或泌尿系感染為其最常見誘因。本病多為急性起病,主要累及下肢關節。典型病例診斷不難,不典型病例常引起誤診,甚至對患者造成不可彌補損害的例子也屢見不鮮。尤其值得廣大基層醫務工作者重視。

(奧克斯關心您的健康:豆豆)

立即連絡        04-37005377